2022年日产轩逸系列再次成为国内轿车榜单的销量冠军,这也是该家族连续第三年获此殊荣。
在这样持续霸榜的背景下,这一代中期改款轩逸也将很快推出,新车可以为今年的家轿销冠争夺战赋能多大作用呢?
轩逸向来定位于主流家用车市场,即便经过了10多代车型迭代以后,该车始终是日产在全球市场范围里充当销量主力的关键角色。
参照在售的第14代车型以及跟上一代经典款组成的轩逸系列成绩,该组合在去年累计卖出超42.1万辆,远胜于老对手大众朗逸系列的35.1万辆,使到轩逸得以继续成为国内家轿销量冠军。
回看在2019年上市的第14代轩逸,该车得益于CMF平台的加持,跟出于丰田TNGA架构的卡罗拉/雷凌走上了差不多的产品路线,两大日系品牌主要家轿产品均改以运动化犀利设计风格,同时强调操控质感提升,借此迎合年轻用户的需要。
从市场演化趋势而言,如此行业共识方向是正确的,但当中也难免出现一些偏差,其中作为日系阵营里唯一配备2.0T动力的天籁,该车在运动化风格的转向过程里就较之凯美瑞和雅阁承受了更大挑战,这也使得日产开始思考家用车调性的回归。
正因如此,从天籁到作为“小天籁”定位的轩逸,两者在中期改款后都收敛了此前过于锐利的设计风格,回归到此前的大气质感路线。
以将推出的中期改款轩逸来看,新车通过在V型格栅内部加入更多横幅式饰条,在增强整车稳重感视觉之余,此举多少也是在向过去老款轩逸致敬。
此外根据此前日系混动车的设计做法,大多只是改换一个蓝色的品牌标识,以及加上一些混动标识铭牌来亮明身份,整体辨识度并不高,这对于付出购买成本更高的混动车主来说难免缺失了个性的突出。
针对该问题,这一次在新款轩逸上也得到了解决,从工信部申报图上可以看到轩逸混动版的格栅内部装饰有了更多点阵式饰条的加入,跟纯燃油版有着明显区别,这点大概不难照顾到了混动车主的心理需求。
参照新款天籁、轩逸重新转向大气家用车造型的做法,这一方面是日产对自身核心品牌价值的回归,也可能是日系品牌对于接下来几年市场竞争的行业共识。
其中根据全新一代本田雅阁来看,新车在大幅加长车身的同时,也明显减少了运动化气息,试图传递出更多成熟稳重气质。
如果说各品牌一代代车型的设计风格,只是在运动化和商务大气风格来回切换,这样一个变化周期犹如经济周期当中的衰退和繁荣之间来回过渡。
那么我们也不禁想问,站在新的设计周期起点以后,新款轩逸将要卖给谁呢?
本田在换代策略上,向来有着“每隔两代才是大换代”的规律,因此从产品内核而言,可以简单认为每两代车型为完整一代的产品周期,而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别更多在于设计风格取向,这点在将推出的全新一代雅阁上也能看出。
跟雅阁换代的做法类似,这次中期改款的轩逸也是采用了大体的改款策略。
其中关于设计风格的更迭,一方面是为了呈现出新鲜感之余,另外站在完整一代的产品周期上来看,后期改款车型实际已经从产品生命峰值逐渐向下走,这时该车型所要面向的用户客群大多已不是尝鲜类消费者,而是成熟型用户。
正因如此,考虑到成熟型用户的消费需求更多是出于对品牌的信赖度、设计稳重感以及价格优惠力度,这大概也是现时新款轩逸、天籁和换代雅阁均改以成熟设计样式的原因。
在此背景下,新款轩逸除去外观层面以外,其它方面变化并不大,包括4652x1815x1450mm的三围尺寸及2712mm轴距。
另外内饰部分,新车则是将原来燃油版和混动版的设计元素重新做了组合,将原来燃油版上的三个圆形空调出风口移植到了混动版身上,以此来加强设计质感,此外12.3英寸中控屏的选材也没有变化。
在此基础上,新款轩逸也沿用了此前的驱动系统,包括1.6L+CVT无级变速箱,最大功率99kW,峰值扭矩159N·m,另外混动版本对应的100kW和300N·m数据亦保持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跟本田、丰田的混动结构不同,日产的e-POWER混动系统完全由电机驱动,内燃机仅作为发电专用的增程器使用,因此行驶品质会更倾向于纯电动车。
在新款轩逸将改款重点放在设计取向的同时,留意去年轿车销量榜单排名,比亚迪秦乃至更高阶的汉已经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追了上来。
其中秦和汉的累计销量分别为34万辆和27万辆,仅次于轩逸、宏光MINIEV和朗逸,尤其秦距离朗逸的累计销量已不足1万辆,前者今年实现反超问题不大。
在现时市场形势快速变化之下,新款轩逸该怎么打好混动这张牌尤为重要,此举或将决定了2023年家轿销冠的归属。
基于此前官方已经提出不会放弃燃油车系列,因此新款轩逸能否在混动版上再作出更多的价格让利,以激发出新的增长能量,这点值得关注。
从现时新品规划来看,中日品牌都将在混动车市场上投入重兵,其中自主品牌将以配备大电池的插混方案来血拼日系混动车,考虑到中国品牌在电池成本抑制方面的优势,这点无疑将更考验日系混动车的售价承受能力。
作为后发而至的日产该怎么出牌,另外几乎承担了整个品牌一半销量的轩逸该怎么打好混动这张牌,这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决定。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